科普短视频与直播的创作与运营沙龙暨科技新媒体沙龙第13期圆满结束
10月24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和《科普创作评论》编辑部共同承办的“科普短视频与直播的创作与运营沙龙暨科技新媒体沙龙第13期”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协会协办。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和科技新媒体“品玩”等单位的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北京联合大学崔亚娟教授主持了会议,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利芬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胜杰分别主持了主题发言环节和圆桌论坛环节。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张峰代表承办方作了致辞,他在发言中援引习总书记有关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肯定了科技强国梦中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强调了5G融媒体时代下短视频与直播作为科普传播重要载体的意义。他表示,应用科技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将积极服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成果应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曹三省教授首先发言。他以《全域融媒赋能科学传播:深度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科普短视频生态》为题,指出短视频是全域新兴媒体诞生的一种典型形态,并且结合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探讨融媒体从1.0到5.0的发展阶段,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动能和路径以及短视频的生态特点。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科学传播中心主任朱效民以《谈谈科普中公众角色的变化》为题,直切当前后学院时代科学传播的综合性和矛盾性的特点,他指出现在的受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我们不仅要普及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对话,一种交流协商的机制与平台,最后还提出了对当前科学传播以及科普创作的建议。
科技新媒体“品玩”创始人骆轶航以《重塑科普话语:媒介形态、科学精神与中国叙事》为题,分享了科普短视频出现的必然性、科普短视频的短板以及科普短视频的应然状态,他特别指出以中国视角来建构科普短视频的话语体系,并谈到了“态度先行,科学靠后”的误区以及科普叙事的民族视角。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行业与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道志副教授以《短视频运营策略探讨》为题做了分享报告,他以抖音为例,从熟悉平台、内容生产、粉丝增长、数据分析和内容变现五方面分析了科普视频对运营策略的思考。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崔亚娟教授以《B站知识区科普类视频考察》为题,她以“解刨麻雀”的调研工作方式,分析了B站科普类视频的基本特征、主要形式、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传播效果、优秀视频所具有的特点和科普类视频的传播效果与使用。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国科大”抖音号运营人吴宝俊,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微信视频号“大鹏的读文知理”运营人王大鹏,哔哩哔哩网视知TV主编谢默超,科幻作家、北京正负极文化公司联合创始人郑军,就接触和实践科普短视频的经历、科普短视频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看待科普短视频与直播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回答了听众就如何协调科普知识与大众了解的界限、如何选择自媒体科普栏目中的深度科普与浅科普、仅考虑知识宣讲如何吸引受众等问题。
本次沙龙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的方式举行,在腾讯会议得到数百人上线关注和参会,B站直播间有数千人听众参与,达到了较好地交流和传播效果。